苏豪区——纽约的另一面
看惯了纽约冷硬的一面,常常会忽略一个事实:凡事都不止一面。尝试寻找纽约的另一面,最终发现了苏豪区。 苏豪区,带你去看纽约的另一面。
说起纽约,你想到的是什么?是广厦千万的曼哈顿?还是昂贵奢华的第五大道?亦或是歌舞不断的百老汇?
你知道苏豪区吗?
作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,同时又是全球金融中心,纽约一直有着“传统”“严肃”“金融”“商务”这些冷硬的标签,而在苏豪区( SoHo ),会看到纽约的另一面。
铸铁——新鲜的沧桑感
苏豪区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区,是一块被休斯顿街北侧、拉法耶特大街和中央大街东侧、运河街南侧以及西百老汇大道西侧合围而成的区域,1973年,纽约地标保护委员会将其命名为“苏豪铸铁建筑历史区”,原因无他,因为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铸铁建筑群。
坐拥26个街区和大约500栋建筑的苏豪区,大部分区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铸铁设计元素。
由于铸铁较柔软、易浇铸的特点,加之比石头和砖墙更低廉的成本,还有其“百搭”的个性,自1840年-1880年间建成后,无论是作为窗框的主体,还是建筑的“配饰”,铸铁很快就被大众接受,并成为美式建筑的一大特色。
现在,这些或作为楼梯,或作为装饰存在的铸铁元素,丝毫没有身为建筑附属物的自觉,大喇喇地盘踞在人们的视野中,成为苏豪区建筑群最突出的特点。
经历时间的冲刷,却不显颓势,看过都市的变化,却不显老态,如此新鲜的沧桑感。
艺术——总在不经意间
苏豪区的曾经,一度是颓败废弃的厂房,而艺术的诞生,有时是潜意识的一念闪过,有时就是不经意的一眼终生,所以,当初艺术家们在苏豪区最破败的时候,一眼看中那些极具艺术潜力的高挑窗户,也就不意外了。
艺术,一方面会使人疯狂,另一方面,则让人专注,而专注,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。当年那些艺术家们一定想不到,这个曾经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,会在之后的数十年里,经过他们专注的创作与雕饰,成为纽约艺术家们的根据地,虽然苏豪区的面积和人口都不到纽约的1%,但在其鼎盛时期,这里曾汇集了纽约30%的艺术家。
艺术的永恒,往往源自艺术家的执着。曾经的苏豪区,由于配套不完善等原因,被政府禁止用于居住,然而随着艺术家们的不断入驻,越来越多的人将居室和工作室都置于此地,其中不乏一些艺术大咖,比如美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、超现实主义画家查克‧克劳斯(Chuck Close),视觉艺术领域极保守行动的代表弗兰克‧斯特拉(Frank Stella),雕塑家理查德‧塞拉(Richard Serra),摄影大师辛迪‧舍曼(Cindy Sherman)等都曾在这里创作过,最终,政府不得不解除了禁令,允许居住。
那么,有一个鸡和蛋的问题:
究竟是苏豪区激发了艺术家们灵感,促使他们变成了艺术家,还是艺术家们给苏豪区带来新的生机,使之成为现在的苏豪区呢?
生活——需要“妖艳”尖货
艺术,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,这句被说了太多遍的话,其实道出了另一个事实:无论是以艺术为生,还是为艺术而活,最终都需要生活。
那么,苏豪区的生活氛围,或者说那里的生活环境又如何呢?
既然身处充满艺术和创意的苏豪区,没点设计感还怎么完美融入环境,没有了苏豪区的特色,又如何在这里自处?所以,苏豪区的各家店铺,都使出了浑身解数,妖也好,艳也罢,总归要与众不同。
在苏豪区购物的人们,更像是在淘金,毕竟每家店铺都有自己的设计特色,每走进一家店铺,都会有不同的惊喜。
不管是大牌还是小店,到了苏豪区,不拿点设计感和艺术元素出来,似乎都很难吸引到顾客。
如果没有一双双鞋子,谁能看出这是一家鞋店?
坐在这样的餐厅里吃饭,很难说吃到最后,记住的究竟是桌上的美味,还是墙上的美景。
纽约商务、金融的一面,苏豪艺术、创意的一面,究竟谁才是纽约的真面目,想必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明白吧。
对纽约感兴趣?进入邦海外官网,获取更多更新纽约相关资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