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最多姓氏!日本三十万个千奇百怪的姓氏究竟从何而来?
众所周知,日本的汉字就是经由朝鲜从中国传来的,而且日语的假名也是从汉字中产生。但是大家可能并不知道,日本国土虽不大,人口也不多,但根据讲谈社的调查发现,日本人的姓名数量和多样性居世界第一。
众所周知,日本的汉字就是经由朝鲜从中国传来的,而且日语的假名也是从汉字中产生。但是大家可能并不知道,日本国土虽不大,人口也不多,但根据讲谈社的调查发现,日本人的姓名数量和多样性居世界第一。
日本姓名的数量,约有三十万之多,拥有如此庞大数字的姓名,在世界上,恐怕也找不到第二个国家了。欧洲大约有三万,是日本的十分之一,中国人口虽然是日本的十倍多,从古到今使用过和正在使用的姓氏,大概五千个,而韩国则只有二百五十个左右。
归纳起来,原因大概有三:
一是日本为岛国,自古以来,与外界的交往甚少,他们认为,反正大家来自同一祖先,都是亲人,无论用怎样的姓氏,都没有什么不同。所以,姓氏,或曰“家名”,变还是不变,对于古代日本人来说,没有约定俗成的条例和严格的规定。
所以,对于姓氏的保持,日本人并不像中国、韩国那样坚持。一家人离开宗族,搬到一个新地方定居,就换一个姓。而姓氏的频繁变换,也是日本姓名数量众多的原因。一个大家族的后代子孙分开生活,在不同的地方定居,通常会以后来定居地之地名为家名,而非宗族所在地地名。
日本的姓名并不像中国那样绝不可轻易改变,日本人往往会因为搬迁而各立新姓名。如住在上州太田的藤原家后代成了太田家,而住在下野小山的,则成了小山家。……翻过一座山,住在松田的则又成了“松田家”。
如果离开宗族,移居新的地方,拥有了新的领地,这时,人们也往往把新领地的地名加入到原来的姓名中。例如下野的宇都宫家移居丰前的成井,就变成“成井氏”,如果他们又移居到肥后的内古闲,那么他们就又变成了“内古闲氏”。
直到近代,日本才形成一家世袭一姓、不轻易改变的习惯。
相应地,日本人取名字,也更多随意性,比如按照住家附近的环境去名,如松下、渡边、山田等;又比如,以植物名或动物名命名,如樱子、柏木、大熊等等。在伊豫海岸的一个渔村里,家家都以“鱼”为名,而其邻村则以蔬菜名为名。
二、日本姓氏使用汉字,汉字数量多,而且可以自由组合,加上日本对汉字的读法有音读、训读两种,音读指按照汉字传入时的读音读,而训读指用与该汉字字意相同的日语假名拼读,如春读作“はる”。
所以一个汉字往往有多种读音,比如“新”字就有八种读音,每种都可以用来组合新的名字。如此,汉字字形和读音一一结合,就产生数量巨大的不同的组合。日本姓名中,汉字和假名可交替使用,如此,产生的组合就更加丰富了。
三、引人瞩目的是,在日本三十多万姓名中,约有百分之八十五取自地名。在日本人的观念里,日本近两百万的地名(包括小地名)就是日本人姓名的故乡。日本的土地私有,是造成大量以地名为姓、名的推动力。
大和国时代,日本出现了统一政权,加上在侵朝战争中获得大量劳动力和从中国传来的先进技术,于是出现了“屯仓”,即在天皇的带领下开垦土地,设置粮仓,目的是为皇室提供生活物资。“屯仓”无疑大大推动了对土地的开垦和耕种,也加强了皇室私有地的制度。中世出现的名田制,可以说是日本“名字”出现的直接推动力。这个时候,名字代替古代的姓、氏开始出现,这时多数使用领地地名为家名(相当于姓)。为了证明家族对该地的占有和管理权,那些被占有的田地叫“名田”,名田的字号又被主人采用为家名,就形成了“名字”。
日本“名字”的“名”来源于土地地名。原则上,一块名田只有一位名主,名主一般拥有被称为“下人”的直接生产者。但是,自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,出现了名田的分割,导致了“名”的分裂,即原本只有一位名主的,分裂出了多位名主。后来,由于幕府土地制度改革,改变了战国时代的分封土地制,人们与领地的关系日益疏远,随之,日本的“名字”也变成了“苗字”(みょうじ)。“苗”指祖先的血脉,虽然表面上与土地的联系消失了,但实质上“苗”字仍有指祖先发祥地的意思。
室町时代,有姓氏、称姓氏是武士阶层的特权,江户时代之前,庶民都还是没有姓名的,有姓名的仍只是特权阶级或贵族阶级。中国也是如此,在中日古代,姓名都是表明身份、等级的突出象征。除了上述两国的土地制度之外,汉字的使用是姓名大量取自地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。正如马场秋子说的:生活于土地之上的人对土地的认识,其实与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是相通的。